打破沉默,自信表达:真实任务点燃中文学习热情!
—— 海外中文教育的破局观察与体验(二)
亲爱的家长、老师们,您是否也曾遇到这样的困惑:孩子中文课背得挺溜,但一开口就卡壳?面对亲戚朋友的中文问候,只会尴尬地笑一笑?我家孩子也曾是这样,这让我这个在海外教中文多年的老师,心里着实着急。
我们都知道,海外的孩子身处非中文大环境,中文学习就像在“真空”里种花,难度可想而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认字、朗读、背诵,死记硬背是常有的学习方式。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孩子们常常会感到枯燥无聊,自然提不起兴趣,更别提主动去用了。就像很多家长无奈地说的:“古诗背得滚瓜烂熟,问他诗里的意思,却一问三不知!”、“辛辛苦苦跟着孩子坚持学中文那么多年,没想到考完AP等中文能力考试后就完全扔了、不学了,也不肯跟我用中文交流了!真是无奈啊,也没办法!”
难道海外学中文就只能是‘哑巴外语’,让孩子们如此排斥甚至痛恨吗?!每每听到、看到这样的真实情景,我都不甘心!我不希望如今的孩子们,也像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那样,考完试就迫不及待地丢弃书本。
来自知乎的《银河补习班》插图
因此,我暗自下定决定,在海外十几年的中文教育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各种教学方法和理念,逐步形成“全人教育”和“知行合一”理念与教学思路。我努力在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见缝插针,以不同的视角带领孩子们开展尝试、不断践行与调整。
今年伊始,在中文社区学生和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知行合一’的系列实践活动,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我想将这些理念和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告别“纸上谈兵”,让中文“活”起来!
今年伊始,在广大热心家长们的积极支持下,我带领向心力海外文化使者项目的小使者们,一同参与并组织了西雅图地区的谷歌蛇年春节大型活动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儿童友谊节”,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收获颇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月的国际儿童友谊节活动,孩子们的参与度极高,涵盖了跨文化交流舞台的文化节目策划与表演、中国展台现场区域的布置、非遗文化讲解内容的准备以及现场互动手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样的形式真正让孩子们跳脱出中文课堂,化身为小小“文化使者”,开阔了眼界。
2025年ICFF官方网站活动介绍
课上,我们首先共同学习了今年非遗春晚的文化背景,接着了解了什么是非遗、世界范围内非遗的分布和数据,以及非遗的类别。
除此以外,孩子们在课后的中文任务中还各自选择了最感兴趣的中国非遗文化主题,例如热闹的春节、充满智慧的二十四节气、灵巧的竹编、精美的瓷器等。在后续课程中,我们持续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和分享,并邀请孩子们结合所学和课外研究,制作中英文讲解海报和实物,用于现场展示。
中级班中文课真实语料教案截取,该数据和信息源自小红书分享
海外文化使者们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好奇自选的几个现场互动非遗手工介绍
国际儿童友谊节活动前海外文化使者们在积极进行培训与演练
您猜怎么着?那些平时上课比较内向的孩子,竟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焕发了活力!有个孩子选择了景德镇瓷器,因为那是他的故乡,他经常听父母亲友分享相关话题,所以充满了好奇。为了能向外国小朋友清晰地讲解“青花瓷”和“玲珑瓷”的区别,他认真查阅资料、搜集图片和视频,并在演练后的几天里,反复练习讲解内容。活动当天,他用流利的中文和英文,自信地向不同肤色的小朋友们介绍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以及不同种类瓷器的奥秘。
ICFF国际儿童友谊节活动现场 中国展台非遗文化主题第三场互动讲解
一位家长激动地分享道:“听我家孩子用中英文介绍‘景德镇瓷器以及不同瓷器的制瓷技艺’,他这段时间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自豪感,真是太难得了!
ICFF活动结束后中级班学社工家长的反馈与分享
向心力海外文化使者们在活动前做非遗文化讲解实战演练与现场问答
ICFF国际儿童友谊节活动现场 中国展台非遗文化第一场互动问答
不只是“知道”,更要“亲手做”!
我们还特地让孩子们跟家长一起商量安排了很多好玩又涨知识的非遗手工互动活动。孩子们亲自设计、规划,并亲手准备手工材料、做各种教学的准备。有个孩子,为了编一个竹编风铃,整个下午都坐在那里琢磨。家长后来跟我们分享:“我们虽然有点难,但是做好最有挑战的那款风铃那一刻,真的太有成就感了!很值得!”
通过这些亲自设计和准备的互动活动,孩子们不再只是“知道”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而是真切地体会到了它的工艺复杂度、文化意义及魅力。当有人好奇地问“广式早茶有什么特别的?”的时候,我们的小朋友不仅能说出虾饺、烧卖这些名字,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它们的味道和制作方法,甚至延伸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害羞内向到自信表达,秘诀是…“被需要”!
向心力海外文化小使者与埃及展台志愿者合影
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太敢开口的孩子,这次完全变了个人!他们为了能更好地向外国朋友展示自己的文化,主动练习表达。有个女孩,平时说话声音很小还不够自信,但为了教大家制作红包灯笼,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向上”、“向下”、“这边折”。活动期间,连旁边来自埃及的展台主人都特别羡慕我们的活动,非常希望自己也能做一次。我们的小使者虽然已经很累了,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很耐心地教她制作完成。结束后,孩子十分兴奋地告诉我:“没想到红包灯笼虽然很难做,却有那么多小朋友和大人都喜欢!”
看到孩子们闪闪发光的眼睛,听到他们自信流利的中英文讲解与沟通,我深深体会到:学习中文,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交流,为了分享,为了让自己拥有一种连接不同文化的力量。 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可以用所学中文与文化知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被需要的时候,那份学习的内驱力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给正在或即将学习中文的华裔孩子家长几点启发和思路:
或许您也可以尝试在生活中创造一些真实的任务,让孩子有机会用中文去做事:
让孩子当小导游: 带家人或朋友参观中国城时,鼓励孩子用中文介绍。
让孩子做小翻译: 在家看中文电影或听中文歌时,鼓励孩子给您简单翻译。
让孩子当小老师: 鼓励孩子教外国朋友一些简单的中文词语或中国小游戏。
让孩子参与文化活动: 参加华人社区的节日庆祝活动,鼓励孩子用中文和所学文化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记住,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它。当我们把中文学习和孩子的生活、兴趣连接起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中文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自然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去表达,去自信地拥抱这份属于他们的文化根。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海外的中文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让孩子们自信表达、连接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