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被真正看见,改变才开始真正发生|情绪智慧工作坊纪实

Cheryl Wang

在Google和Meta等高科企业中,有一群特别的“多线程父母”——他们既是高效的程序员、产品及项目经理,又是照顾孩子日常的爸爸和妈妈。然而,三代同堂的育儿日常、隔代养育理念的摩擦、会议与家长会的快速切换……情绪的过载,正在成为他们隐藏的代价。

8月15日,在千阳公益社群的支持下,作为向心力人生教练的我首次与好友Grace教练协作,为13位来自北美高科技企业的职场父母,带来了一场深入且温暖的“情绪智慧赋能”工作坊。我们不做理论灌输,而是陪每一位参与者,从情绪的困局中,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家另一种可能的模样。

前来参加活动的每一位伙伴都带着各自当下的情绪和期待的状态来到现场——有的带着育儿的疲惫,有的带着工作的压力,有的带着对改变的渴望。令人感动的是,大家以轻松、真实、流动、温暖与开放的状态,彼此支持与相互看见,在这个安全的场域中收获了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和启发性的礼物🎁。

🌱 情绪,是一种语言,也是信使

     我们以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情绪的研究以及「情绪气象图」开启了这场向内探索的旅程。引导习惯左脑思维的科技父母们,从理性脑过渡到感性脑,尝试用图像与色彩梳理近期情绪状态,学习识别情绪并表达情绪。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ónio Damásio)的发现:

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理性决策和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位妈妈绘制出最近一周家庭变化带来的情绪"跌宕起伏"。她不仅标注出不同时段的情绪状态,更发现了情绪反复出现的模式与时间点。"我意识到,"她分享道,"这段时间坚持的呼吸练习,能一次次将我从焦虑拉回到平静——这比急着去做很多事重要100倍。"

     另一位爸爸在绘制过程中沉默良久,完成后感慨道:"我一直把情绪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才明白,它其实是来自内心的重要信使。"

👁️ 看见情绪背后,那些未被说出的需要

我们展示了一张孩子的表情照片,邀请参与者猜测其背后的情绪与需求。一位妈妈凝视许久,动容地分享:“我每天都能看到孩子的脸,却好像从未真正‘读’懂他。这个练习让我意识到,我需要的不只是‘看见’,更是‘读懂’。”

     在大组分享中,父母们逐渐意识到:每一种情绪背后,都藏着未被表达的需求。不仅孩子如此,成人亦然。那些对家人与同事的“愤怒”,其实是在呼唤被理解与被看见;自己的焦虑与紧绷,背后往往是对“失控”与“未知”的深深恐惧。

     的确,情绪从来不是我们要对抗的敌人,它的到来恰恰是内心深处的某个部分正在敲门,正提醒着我们,有些需求期待着被聆听和懂得。

🧘 呼吸之间,接住自己

     Grace教练带领大家体验了一套基于神经科学的情绪调节呼吸法。她从科学原理讲到实际示范,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引导:“当情绪来袭时,你不必急着去解决什么。首先要做的,是回到自己,回到呼吸。”

     现场渐渐安静下来,伴随着轻柔入心的音乐,只能听到呼吸声轻轻起伏。那一刻,每个人都沉浸在练习中——学习如何在情绪崩溃之前,温柔地、提前地接住自己。

💫 工作坊结束之后,改变才刚刚开始

     令人动容的是,觉察与转变很快在一个个家庭中真实发生:

一位爸爸坦诚分享:“工作坊让我意识到,自己近期最强烈的情绪是‘无奈’。我总要求自己对孩子‘温柔而坚定’,却觉得妻子一次次‘妥协’,心里感到不公平。直到深入探索才发现,我真正需要的不是死守‘育儿原则’,而是‘与妻子的亲密感’。”

     一位妈妈在第二天早上就实践出了转变:“孩子又想多睡一会儿。若在以往,我会不停催促、陷入拉扯。但这次,我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焦虑迟到?真的那么重要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于是我允许他多睡了一会儿。结果孩子醒来后主动说:‘妈妈,我老这么晚去学校是不是不太好。’那一刻我明白,孩子需要的是基本睡眠,而我需要的,是放下不必要的焦虑。”

    另一位妈妈读懂了女儿情绪背后的语言:“女儿表面生气离开,其实是在呼唤陪伴。当我们坦诚交流后,周末徒步变得轻松愉快,连弟弟都特别兴奋。我才意识到,晚一点回家,天并不会塌。”

事实上,就在工坊后的七天践行里,这些真实的转变正在持续发生:
    一对刚结束旅行的父母,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将工作坊所学融入亲子互动。他们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直接表达情绪的方式,对三岁孩子是否适用?在我后续补充回应之后,那位爸爸将群内的分享反复阅读、思考多遍,并感悟道:“关键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情绪。我们更应避免让她形成‘爸妈生气=不爱我’的错误关联。”

     还有一位爸爸经历了突破性的体验:“工作坊结束仅两小时,我就遭遇了职场中最剧烈的情绪风暴。若在以往,不是压抑就是爆发。但这次,尽管情绪依然强烈,我却带着觉察,通过进入心流状态的游戏方式稳稳接住了自己。”

     是的,情绪智慧不是永远不发脾气,而是在风暴席卷而来的那一刻,依然记得自己是谁,依然记得所爱之人,值得怎样被对待。

🌿你无需做完美的父母,只需要做真实的父母

     好的养育,不是永远平静,而是真实而自在;情绪智慧,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读懂它的信号,与它温柔同行。

     一位参与者感慨道:“短短七天的践行,让我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甚至职场关系上都迎来了突破。情绪智慧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读懂它的信号。”

     这场工作坊最珍贵的,不只是工具与方法,更是一个被允许、被看见的场域。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这里找回了内在的回应能力——对自己,对孩子,对工作,也对生活。

     当情绪被真正看见,改变才开始真正发生。这场工坊最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有智慧的传授,更是真实的看见和温暖的陪伴。我们愿在每个情绪袭来的时刻,提醒你:停下来,深呼吸,读懂情绪的信使,给自己一个温柔的回应。

 

如果你也在经历情绪上的挑战,正在探索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点,渴望真正读懂孩子与家人,也更懂得自己,欢迎点击下方链接🔗与我预约🆓半小时咨询,或体验个人或家庭教练对话:
https://www.picktime.com/af5ce41a-618d-4869-bcc0-c46dea04209a#services/service

我将持续陪伴职场家长,在情绪管理与亲子沟通中寻找更从容、更自在的相处方式。也期待能支持更多华裔家庭,在彼此倾听与理解中共同成长,让家庭关系更加紧密,成为滋养每个成员成长的力量源泉。

Previous
Previous

在AI时代,我们究竟应为海外华裔孩子投资怎样的中文能力?

Next
Next

教育是唤醒,不是灌输:在海外为孩子打造有光、有根、有未来的中文成长之路